我校是国家“211工程”、教育部“双一流”学科建设的综合性大学,钱伟长先生为首任校长。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创建于1958年,2001年获一级硕士点,2018年获一级博士点,在国内外化工领域中有较强的学术影响力和专业特色。
经过多年的建设,本学科形成了由院士(刘元方:中科院院士-双聘;张久俊:加拿大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全职)领衔,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2人)、高被引科学家/学者(4人:科睿唯安3人,爱思唯尔1人)和省部级人才计划入选者(17人)为主的优秀人才队伍,拥有上海市级创新团队2个。本学科培养了以上海华谊集团总裁张培璋、万华化学海外部总经理席强为代表的一批杰出人才。
近5年,在Nature/Science及子刊和化工三大刊等主流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500余篇,一区SCI论文120多篇,ESI高被引论文50余篇,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成绩斐然。与Springer-Nature合作,我校主办了英文期刊《Electrochemical Energy Review》,已被SCIE收录,并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
学科方向与优势特色
面向国家化工行业的关键科学问题和技术瓶颈,本学科发挥自身优势,构建了“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工程应用”的发展模式,取得了优异的学术成果和广泛的产业化应用。分别在新能源电池、光/电催化、功能化碳材料、高分子结构设计与可控聚合、特种电缆、上转换型纳米材料的生物化工应用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体系
本学科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创新创业精神和团队意识、国际化视野和开拓进取精神的高级复合型人才。本学科生源充足(博士招录比500%以上,硕士招录比200%以上),质量优异(双一流高校的生源占45%以上)。
结合社会主义建设重大需求,按照学科发展方向深化教学课程改革,提升教学质量;秉持“因材施教”理念,不断完善和优化课程建设体系与实践培养平台,打造全方位人才培养体系:
(1)面向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结合学科方向优化课程体系
建立了以“学分制、选课制、短学期制”为核心的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全部采取选课制,支持跨层次、跨院系、跨专业选课。设置《石墨烯材料前沿》、《环境电化学技术》等课程,将最新科研成果融入课堂教学,以科研反哺教学。2020年根据疫情防控要求,推出“线上线下”结合教学模式。
(2)加强科研伦理与学术规范教育,营造浓厚学术诚信氛围
研究生入学伊始即开展学术诚信主题教育,设置《科学素养与训练》、《工程伦理》课程,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树立正确的伦理观、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提升对复杂化学工程问题和利益冲突问题进行合理判断的能力。
(3)强化新工科内涵建设,强化理论与社会实践结合
建立工程实践平台,创立工程训练实践教学模式。与中石化、上海化工研究院等行业内龙头企事业单位建立了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基地,涵盖化学工程工艺、化工新材料、生物化工等领域。
(4)加强国际合作,扩大全球视野
依托与国外大学和研究院所合作,建立了国际联合培养项目,培养拥有全球视野的优秀学生。已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美国密西西比科技大学、英国拉夫堡大学、葡萄牙米尼奥大学、韩国岭南大学、日本九州大学等国际知名学府建立了联合培养项目,为学生提供多元化发展机会,包括3+1+1(硕士学位)、3+2(硕士学位)、暑期学校等丰富的深造平台。
(5)创新质量督导机制,夯实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建立教学评价反馈机制,开展研究生培养质量线下问卷调查、教学督导委员会、督导小组及领导干部值周听课巡视等措施,加强对教学质量的监控,形成了教学质量保障闭环体系,论文抽检100%合格。
国内外影响
聚焦国家重大科学问题和卡脖子技术,持续开展了科技攻关和学术引领。获得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奖项。连续举办“中日韩绿色化工和清洁能源”等国际会议十余次。派遣青年教师和学生赴海外学习与交流,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英国拉夫堡大学、日本东北大学等知名高校建立长期的硕、博士联合培养项目。据全球知名机构统计,本学科在软科(全球201-300名;国内第34)、QS(全球251-300名;国内第23)和泰晤士高等教育(A+学科;国内第10)排名中位居前列。